手机版 欢迎访问大国智造网http://www.daguozhizao.cn
生成式AI推动机器人技术升级,手机厂商加速跨界布局
随着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,机器人产业迎来新一轮技术突破,人形机器人逐渐成为行业焦点。近期,荣耀、vivo、华为等手机厂商纷纷宣布进军机器人领域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然而,对于“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”的说法,业内人士持谨慎态度,认为行业仍面临技术、成本等多重挑战。
手机厂商跨界入局,算法与感知技术成关键
近日,荣耀宣布推出新型机器人,其跑步速度达到4m/s,刷新行业纪录。荣耀CEO李健表示,这一突破得益于算法优化,并透露公司正通过高强度训练提升机器人性能。与此同时,vivo也宣布成立机器人Lab,聚焦机器人“大脑”(大模型)和“眼睛”(视觉感知)的研发,并计划切入消费级市场。
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指出,公司在AI大模型和MR(混合现实)领域的技术积累,将成为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优势。华为则通过具身智能大模型构建产业生态,与超百家企业合作推动技术创新。更早之前,小米已推出仿生四足机器人,显示手机厂商对机器人赛道的长期关注。
市场潜力巨大,但商业化仍存瓶颈
据天眼查数据,截至2024年6月,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超90万家,其中今年前5个月新增10万家,同比增长44%。IT桔子统计显示,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发生59起融资事件,规模达数十亿元。
TrendForce资深研究经理曾伯楷认为,人形机器人并非“泡沫概念”,而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产业。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950亿元,中国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。然而,行业仍面临硬件成本高、供应链不成熟、法规不完善等问题,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商用。
2025年“商用元年”说法遭质疑,行业或需更长时间成熟
此前,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。但曾伯楷表示,这一判断过于乐观,真正的爆发期可能在2026-2028年。他指出,当前人形机器人在硬件(如MCU、机械臂)、软件(AI算法优化)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此外,伦理、隐私等问题也需政策进一步规范。
工信部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提出,到2025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和示范应用。但胡柏山认为,理想中的全能型人形机器人可能还需10-15年才能成熟。
未来趋势:服务型机器人更具潜力
相比工业机器人,AI对服务型机器人(如陪伴、家庭助手)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。随着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,服务机器人市场或迎来更快增长。
结论
尽管人形机器人赛道热度高涨,但行业仍处于技术积累阶段。手机厂商的入局加速了AI与机器人融合,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间。市场需理性看待发展节奏,避免过度炒作“元年”概念。
非标著本站原创文章,部分来自用户供稿,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范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,QQ: 712637750。 Copyright © 2002-2024 大国智造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